东莞五金喷涂的最终质量的核心是“细节把控”—— 很多缺陷(如流挂、针孔、附着力差)并非工艺设计问题,而是喷涂过程中参数偏差、环境影响、操作疏忽等细节导致。

一、喷粉 / 喷漆通用核心细节
1. 工件预处理后的状态把控
表面洁净度:烘干后工件需在≤30 分钟内喷涂(避免空气中灰尘附着、表面返潮),禁止用手直接触摸喷涂面(汗渍中的盐分、油脂会导致涂层起泡),需戴无粉手套操作。
表面干燥度:盲孔、缝隙、焊接处需彻底烘干(水分残留会在固化时蒸发,形成针孔、气泡),可通过 “称重法” 抽检(烘干后冷却至室温,重量无变化则干燥达标)。
无二次污染:喷涂前需用压缩空气(过滤后,无油无水)吹扫工件表面,去除灰尘、纤维等杂质(尤其是复杂结构件的死角)。
2. 喷涂环境细节(较易被忽视)
温度与湿度:
喷粉:环境温度 15-30℃,相对湿度 40%-60%(湿度过高→粉末吸潮结块,喷涂后出现麻点;湿度过低→静电吸附力下降,粉末易脱落)。
喷漆:环境温度 20-25℃,相对湿度 50%-70%(湿度过高→漆面发白、流挂;湿度过低→溶剂挥发过快,出现桔皮)。
洁净度:喷涂房需达到 10 万级洁净度(避免灰尘、纤维混入涂层,形成颗粒缺陷),地面需铺防静电胶垫,操作人员穿防静电服(防止静电吸附灰尘)。
通风与气压:通风风速控制在 0.3-0.5m/s(风速过快→漆雾 / 粉末飘散,涂层不均;风速过慢→溶剂 / 粉末粉尘积聚,有安全隐患),喷涂房保持微正压(防止外部灰尘进入)。
3. 设备调试与参数细节
喷枪状态:
喷嘴清洁:每次换色或停机后,彻底清洗喷嘴(喷粉枪用压缩空气吹扫,喷漆枪用专用溶剂清洗),避免残留涂料 / 粉末导致 “混色” 或 “堵枪”。
喷枪磨损:定期检查喷嘴磨损情况(喷粉枪喷嘴磨损会导致粉末雾化不均,喷漆枪喷嘴磨损会导致漆雾扩散异常),一般每 3-6 个月更换一次喷嘴。
压缩空气质量:必须经过 “油水分离器 + 干燥器” 处理(无油、无水、无杂质),否则油分混入涂层会导致 “鱼眼”,水分会导致针孔(可在喷枪出口放置干净滤纸,喷涂 10 秒后滤纸无油斑、水渍即为合格)。
接地与静电:
喷粉:工件需可靠接地(接地电阻≤10Ω),避免静电积累导致粉末吸附不均或 “反弹”(可通过静电测试仪检测工件表面静电值,一般控制在 50-100kV)。
喷漆:静电喷漆时,工件接地良好,喷枪与工件的静电电压需稳定(避免电压过高导致 “打火”,电压过低导致吸附力差)。
4. 固化 / 烘干细节
温度均匀性:固化炉内各区域温度差≤±5℃(需定期用测温仪检测,尤其是炉体边缘和角落),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涂层发黄、脆化,或温度过低导致固化不完全(附着力差)。
固化时间:严格按涂料要求控制(喷粉固化温度 160-200℃,时间 15-30 分钟;喷漆烘干温度 60-80℃,时间 20-40 分钟),需包含 “工件到达设定温度后的保温时间”(而非仅计算入炉时间),避免 “假固化”(表面干燥,内部未固化)。
冷却方式:固化后工件需在洁净环境中自然冷却至室温(避免强制风冷导致涂层收缩不均,出现裂纹;避免冷却时接触灰尘,导致表面污染)。
二、喷粉专属关键细节
1. 粉末状态控制
粉末湿度:储存时密封防潮(湿度≤60%),开封后未用完的粉末需及时密封(吸潮粉末会结块,喷涂时堵塞喷嘴,形成 “疙瘩”),吸潮粉末需经 80℃烘干 1-2 小时后再使用。
粉末流动性:定期检查粉末流动性(用漏斗法测试,流动时间越短越好),流动性差的粉末可添加少量专用流动剂,避免喷涂时 “堆积” 或 “厚薄不均”。
换色清洁:换色时需彻底清洗喷粉枪、粉管、粉房(尤其是回收系统),残留粉末会导致 “杂色”(如白色粉末中混入红色残留,喷涂后出现粉色斑点),必要时用专用清洗粉过渡。
2. 喷涂操作细节
喷枪距离与角度:喷枪与工件距离 15-25cm(过近→涂层过厚、流挂;过远→粉末吸附率低、涂层过薄),喷枪与工件表面垂直(复杂结构件可倾斜 30-45°,但需避免 “直射” 盲孔,导致粉末堆积)。
喷涂速度与路径:匀速移动喷枪(速度 30-50cm/s),采用 “横喷 + 竖喷” 交叉路径(避免单方向喷涂导致涂层不均),边角、焊缝处需放慢速度(确保涂层覆盖,避免漏喷)。
粉末厚度控制:单次喷涂厚度 50-80μm(喷粉涂层总厚度一般 60-120μm),避免单次喷涂过厚(固化时易流挂、起泡),如需厚涂层,可分两次喷涂(第一次固化后冷却,再喷第二次)。
3. 回收系统细节
回收粉末纯度:回收粉末需过滤(过滤精度≥120 目),去除杂质和结块颗粒,回收粉与新粉的混合比例≤1:1(回收粉过多→涂层光泽度下降、颜色偏差)。
回收管道清洁:定期清理回收管道(避免粉末残留堆积,影响回收效率,同时防止残留粉末受潮结块,混入新粉)。
三、喷漆专属关键细节
1. 涂料调配细节
粘度控制:按涂料说明书调配粘度(一般喷漆粘度 20-30s,用涂 - 4 杯测试),粘度过高→漆雾粗、流挂;粘度过低→涂层过薄、露底,稀释剂需与涂料匹配(如聚氨酯漆用专用稀释剂,避免用错导致涂料析出)。
搅拌均匀:涂料开封后需充分搅拌(尤其是色漆,避免颜料沉淀导致颜色不均),搅拌后需静置 5-10 分钟(消除气泡,避免喷涂时出现针孔)。
过滤处理:调配好的涂料需用 200-300 目滤网过滤(去除颜料结块、杂质),避免堵塞喷嘴或导致涂层颗粒缺陷。
2. 喷涂操作细节
喷枪压力:压缩空气压力 0.3-0.5MPa(压力过高→漆雾扩散过快,涂层薄且粗糙;压力过低→漆雾雾化不良,出现 “桔皮”)。
喷涂层数与间隔:采用 “薄喷多遍”(底漆 1-2 遍,面漆 2-3 遍),每遍喷涂间隔 5-10 分钟(按溶剂挥发速度调整,避免前一遍未干燥就喷下一遍,导致流挂、起皱)。
边角处理:边角、棱角处需 “轻喷”(避免涂料堆积导致流挂),可适当提高喷枪距离,减少涂料附着量。
3. 溶剂挥发控制
喷漆房通风:确保溶剂及时挥发(避免溶剂积聚导致漆面发白、失光),但通风不可过快(否则溶剂挥发过快,涂层表面干燥过快,内部溶剂无法排出,形成针孔)。
湿碰湿喷涂:仅适用于指定涂料(如某些氨基漆),需严格控制间隔时间(一般 3-5 分钟),否则易出现 “咬底”(后一遍涂料溶解前一遍涂层)。